總覽
《大而美法案》(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, OBBBA)是美國川普政府於2025年推動的一項大規模、影響深遠的財政法案。該法案的核心是將2017年《減稅與就業法案》(TCJA)中的多項減稅措施永久化,並引入新的稅收優惠,同時大幅削減社會福利支出,將資金轉向國防、邊境安全及本土製造業。
法案在國會引發了激烈的黨派鬥爭,最終於2025年7月1日在參議院以51對50的票數驚險通過,由副總統范斯(JD Vance)投下關鍵的打破僵局一票。根據無黨派的國會預算辦公室(CBO)估算,參議院版本的法案將在未來十年內導致聯邦赤字增加約3.3兆美元。
此法案被視為一場巨大的財富重新分配,主要受益者為企業、高收入家庭與化石燃料產業;而低收入群體、潔淨能源產業及未來世代則可能成為主要受衝擊者。法案不僅深刻重塑美國的財政與經濟結構,其對能源政策的逆轉、對社會安全網的衝擊,以及引發的政治對立,都將對美國乃至全球產生長期而廣泛的影響。
詳細報告
法案背景與立法進程
「大而美法案」的提出背景,源於川普2017年第一任期內通過的《減稅與就業法案》(TCJA)中,多項針對個人所得稅的減稅條款即將在2025年底到期。為了兌現競選承諾並延續其「美國優先」的核心理念,川普政府將延長減稅、強化邊境安全、擴大軍事投資等優先事項整合為這部龐大的綜合法案。
法案的立法過程充滿波折,凸顯了美國政治的嚴重分歧:
眾議院階段:法案(H.R.1)由眾議員 Jodey Arrington 於2025年5月20日提出,並在5月22日以215票對214票的微弱優勢通過眾議院。
參議院階段:法案送交參議院後,民主黨議員採取拖延戰術,包括要求逐字朗讀長達940頁的法案全文。共和黨內部也出現分歧,參議員提利斯(Thom Tillis)和保羅(Rand Paul)因反對削減醫療補助及擴大國債而投下反對票。
驚險通過:2025年7月1日,在經過數十小時的馬拉松式談判與辯論後,參議院最終以50對50的票數陷入僵局,由副總統范斯投下關鍵的決勝票,使法案以51對50通過。
後續挑戰:法案已送回眾議院進行最終審議,但部分共和黨溫和派與財政鷹派仍對修訂後的版本存有異議,能否在川普設定的7月4日國慶節前最終通過,仍存在變數。
核心內容分析:稅務改革
稅務改革是《大而美法案》的核心,旨在透過大規模減稅刺激經濟。其影響層面廣泛,涵蓋個人、企業及特定產業。
個人稅收減免
法案不僅延長了既有的減稅政策,還新增了多項臨時性稅收優惠,以爭取中產階級與特定勞工群體的支持。
TCJA減稅永久化:將2017年TCJA中的個人所得稅率、級距以及較高的標準扣除額永久化,為家庭稅務規劃提供了穩定性。
州與地方稅(SALT)扣除額上限提高:將SALT的扣除上限從1萬美元暫時提高至4萬美元(適用於年收入低於50萬美元的家庭),此舉主要惠及居住在紐約、加州等高稅州的房主。
新增臨時性稅收優惠(至2028年):
小費收入免稅:符合資格的勞工可享有最高25,000美元的小費收入扣除額。
加班費免稅:提供最高12,500美元的加班費收入扣除額。
汽車貸款利息抵減:家庭可扣除最高10,000美元的新車貸款利息。
老年人額外減稅:為年收入低於特定門檻的65歲以上長者提供6,000美元的額外稅收減免。
遺產稅減免:將遺產稅的免稅額度永久設定為1500萬美元(並隨通膨調整)。
企業與商業稅負減輕
法案為企業,特別是製造業和中小企業,提供了顯著的稅務誘因。
企業稅率:永久維持21%的企業稅率。
資本支出費用化:恢復允許企業在購買新設備的第一年完全沖銷成本的規定,並允許研發支出在發生當年全額抵扣。
穿透實體(Pass-through)企業扣除:將適用於合夥企業、S型公司等中小企業的合格業務收入(QBI)20%扣除額永久化。眾議院版本一度提議將其提高至23%。
製造業設施投資抵減:允許企業立即且完全扣除建造新製造設施的成本。
半導體投資稅收抵免:為了激勵美國本土晶片製造,法案將在美設廠的半導體投資稅收抵免從25%大幅提升至35%。這對台積電、英特爾、美光等在美投資的企業是一大利多。
核心內容分析:支出與預算影響
儘管法案名為減稅,但其透過大幅削減社會福利支出,並將資源重新分配至國防與邊境安全等優先領域,實現了深刻的預算結構重塑。
社會安全網的重大削減
法案對低收入群體依賴的醫療和食品補助計畫進行了歷史性的削減,引發巨大爭議。
醫療補助計畫(Medicaid):法案預計在未來十年內削減Medicaid約1兆美元的經費。主要措施包括:
設立全國性工作要求:首次在聯邦層面強制要求19至64歲、身體健全的Medicaid受益人每月必須工作或參與相關活動至少80小時。
加強資格審查:要求受益人每6個月重新驗證資格,增加了行政障礙。
衝擊評估:CBO及多家機構預測,這些改革將導致約1,100萬至1,200萬人失去醫療保險。醫院協會警告,這將導致無償醫療成本激增,對醫療系統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。
補充營養援助計畫(SNAP):俗稱「糧食券」,預計將被削減約3,000億美元。法案擴大了工作要求,可能導致約800萬人(近五分之一的受益者)失去補助。
國防與邊境安全預算擴張
法案將大量資金投入川普重視的國防與移民執法領域。
國防支出:一次性增加約1,440億至1,500億美元的國防預算,用於船艦建造、導彈防禦、核威懾及提升軍備。
邊境安全與移民執法:投入約1,750億美元用於限制性移民政策。
邊境牆建設:超過500億美元用於修建美墨邊境牆及其他防禦設施。
拘留與驅逐:撥款450億美元用於擴建拘留設施,140億美元用於移民驅逐行動。
財政赤字與國債
儘管共和黨宣稱法案能控制開支,但獨立機構的分析指向相反的結論。
資料來源:國會預算辦公室(CBO)、責任聯邦預算委員會(CRFB)
CBO預測,法案將推高利率,使美國每年新增超過1000億美元的利息負擔,到2034年,聯邦債務佔GDP比重將達到124%的歷史新高。
能源與環境政策轉向
《大而美法案》標誌著美國能源政策從拜登政府時期的推動綠能,轉向扶植傳統化石燃料,這對全球氣候治理與相關產業鏈產生重大影響。
潔淨能源產業:法案將逐步取消或限制《通膨削減法案》(IRA)中多項對潔淨能源的稅收抵免與補貼,對電動車、太陽能、風能等產業構成直接打擊。
電動車(EV):終止對消費者購買新電動車最高7,500美元的稅收抵免。
太陽能與風能:對2027年後啟動的風能和太陽能項目徵收新稅,並收緊了開發商獲得補貼的條件。分析指出,這可能危及數十億美元的投資與數千個工作崗位,並可能導致電價上漲8%至10%。
化石燃料產業:法案對化石燃料產業極為有利,不僅取消了多項環保限制,還提供了新的稅務優惠。
石油與天然氣:延後對甲烷超額排放的收費,並強制要求在公共土地和水域進行更多的油氣租賃銷售。
煤炭:降低煤炭開採權利金,並將煤炭列為關鍵礦產。
經濟衝擊評估
法案對美國經濟的影響呈現短期刺激與長期風險並存的雙重性。
短期刺激:短期內,減稅增加了家庭可支配所得,加上政府在國防、基建等領域的投資,預計可在1至2年內刺激GDP增長。
長期風險:長期的巨額赤字與國債攀升將帶來多重風險。
利率壓力:增加的國債將推高長期利率,加重消費者和企業的借貸成本,可能抑制私人投資。
通膨風險:若支出與債務失控,可能迫使聯準會採取更緊縮的貨幣政策以應對通膨壓力。
信用評級:穆迪等信評機構已對美國信評發出警告,法案的通過可能進一步動搖國際投資者對美元和美債的信心。
社會層面影響:贏家與輸家
該法案的分配效應極為不均,清晰地劃分出受益與受損的群體,加劇了社會不平等。
主要贏家
企業與高收入家庭:是法案最主要的受益者。永久性的企業減稅、資本支出費用化、以及SALT上限的提高,都直接增加了企業利潤和高收入家庭的稅後所得。根據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的分析,收入最高的0.1%家庭,年均收入將增加超過29萬美元。
化石燃料公司:受益於環保法規的鬆綁和新的稅務優惠,營運成本降低,開發項目加速。
製造業與中小企業:製造設施投資抵減和QBI扣除永久化,為這些企業提供了強有力的發展誘因。
主要輸家
低收入家庭:是法案最大的受害者。Medicaid和SNAP的削減將直接衝擊其醫療保障和基本生活,使其財務狀況惡化。耶魯大學預算實驗室的分析指出,收入最低的20%納稅人,平均每年將因此損失560美元。
潔淨能源產業與勞工:補貼的取消和新稅的徵收,將導致投資停滯、項目延宕,並可能損失數十萬個相關工作機會。
年輕世代:未來將承擔因法案而增加的數兆美元國債及利息,這意味著他們未來可能面臨更高的稅收或更少的公共服務。
主要爭議與政治角力
《大而美法案》自提出以來便爭議不斷,不僅引發兩黨對立,更在共和黨內部及企業界掀起波瀾。
民主黨的強烈反對:民主黨領袖舒默(Chuck Schumer)稱該法案是對美國人民的「巨大而醜陋的背叛」,批評其「劫貧濟富」,犧牲窮人福利以補貼富人。
共和黨內部分歧:財政鷹派如蘭德·保羅(Rand Paul)批評法案將導致財政失控;溫和派如湯姆·提利斯(Thom Tillis)則擔憂削減Medicaid對其選區的毀滅性影響。
馬斯克的公開反對: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(Elon Musk)稱該法案是「令人作嘔的怪物」,會大幅增加聯邦赤字。法案取消電動車補貼的條款直接衝擊其核心業務,導致他與川普在社群媒體上公開交火,川普甚至威脅要調查馬斯克旗下企業獲得的政府補貼。此爭端也引發了特斯拉股價的劇烈波動。
民意反彈:多項民調顯示,超過半數的美國民眾反對該法案,支持率不足三成。
對台灣及國際的潛在影響
對台灣產業的機會與挑戰:
半導體產業利多:法案將半導體投資抵稅比例提高至35%,對在美設廠的台積電等企業構成重大利多,有助於降低其建廠成本,並鞏固其在美國供應鏈中的地位。
供應鏈調整壓力:法案強調「美國製造」,並對潔淨能源等特定產業鏈進行重構。台灣相關供應鏈廠商需密切關注政策動向,積極融入美國本土化的產業佈局,以避免在地緣政治和貿易保護主義下被邊緣化。
對全球經濟的影響:
美元與美債風險:法案導致的巨額赤字可能動搖國際投資者對美元資產的信心,增加美債被拋售的風險,並可能對全球金融市場穩定構成威脅。
貿易與投資壁壘:法案中包含對特定國家(如澳洲、英國、德國)的投資課徵報復性稅收的條款,可能引發新的貿易爭端,破壞全球投資環境。
全球氣候治理倒退:美國作為全球主要經濟體,其在能源政策上的倒退,將嚴重削弱全球應對氣候變遷的努力,並可能讓中國在低碳能源領域取得更大的領先優勢。
文章後記:
美國聯邦眾議院於2025年7月3日以218票贊成、214票反對的結果通過了總統川普推動的《大而美法案》(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),該法案將送交川普簽署,預計在美國獨立日(7月4日)之前完成簽署程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