橡樹資本(Oaktree Capital)霍華.馬克斯(Howard Marks)於 2025 年 6 月 18 日發布的最新備忘錄,題為《再論廢除經濟法則》(More on Repealing the Laws of Economics)。
這份備忘錄的核心論點延續他先前的觀點:經濟體系如同有機體,有其內在的運行法則(如供需法則),政府試圖透過法令強行扭轉或「廢除」這些法則,往往會帶來意想不到的、甚至更糟的負面後果。
以下為報告中的關鍵論點與案例分析:
摘要總結
一、 核心論點:經濟法則無法廢除
馬克斯開宗明義指出,經濟法則源於人性,例如「價格下跌,需求增加;價格上漲,供給增加」的供需法則,以及「人們會將資源投入到回報最高的地方」的誘因法則。
政府常為了選票或特定的政策目標,試圖干預自由市場的運作,選擇誰是贏家、誰是輸家,但這種做法往往會扭曲資源的有效分配,損害整體社會福祉。
二、 關鍵案例分析
馬克斯用了三個主要案例來闡述其論點:
1. 租金管制(Rent Control)
初衷: 為了讓現有租客能負擔得起租金,留住社區居民。
直接後果: 現有租客(贏家)受惠,但房東(輸家)因無法收取市場租金而停止投資修繕,甚至將房屋移出租賃市場。開發商(輸家)也因回報不足而卻步,不願興建新公寓。
長遠影響:
供給減少: 房屋存量未能跟上需求,導致整體住房品質下降、數量短缺。
流動性降低: 租客因享受低價租金而不願搬遷,降低了勞動力的流動性。
結論: 「政府可以限制房東能收多少租金,但無法強迫開發商蓋新大樓。」
2. 加州火災保險危機(一個更慘痛的教訓)
背景: 加州政府為了「幫助」屋主,限制保險公司提高火災保險的保費。法規甚至要求保費必須基於「過去20年的歷史損失」來定價,而非根據氣候變遷下日益頻繁且嚴重的「未來野火風險」模型。
直接後果: 保險公司在無法依據真實風險定價、承擔巨大潛在虧損的情況下,選擇大規模退出加州市場或停止續保高風險地區的保單(如 State Farm, Allstate 等主要保險公司)。
災難性結果:
屋主失去保險或被迫接受保障極有限且昂貴的州政府方案(FAIR Plan)。
當 2025 年毀滅性的野火發生時,成千上萬的災民發現自己處於未保險或保險不足的窘境,遭受巨大的財務打擊。
結論: 「政府可以限制保險公司能收取多少保費,但無法強迫他們承擔虧本生意。」這項意在保護民眾的政策,最終卻讓他們在最需要保障時一無所有。
3. 關稅(Tariffs)
這是備忘錄的主軸。馬克斯深入探討了關稅的影響。
本質: 關稅就是一種「稅」,最終成本通常由進口國的消費者以更高價格的形式承擔。
目標: 支持本國製造業、減少貿易逆差、確保供應鏈安全等。
代價與權衡:
保護了國內產業,卻懲罰了國內消費者: 消費者必須為商品支付更高的價格,或接受品質較差的產品。
降低全球競爭力: 受到保護的國內產業可能因缺乏競爭而變得懶散,工會可能要求更高工資,進一步推高成本,最終可能使其產品在全球市場上失去競爭力。
經濟發展的自然規律: 馬克斯引用經濟史學家 Niall Ferguson 的觀點,指出已開發國家從製造業轉向服務業是經濟發展的必然過程。美國製造業就業佔比從 1950 年的 30% 下降到今日的 8%,是經濟成熟的自然結果,而非單純由不公平貿易造成。要讓美國「再工業化」回到 1950 年代的樣貌,違背了經濟規律。
結論: 馬克斯並非完全反對關稅。他認為「針對性關稅」在某些情況下是合理的,例如:
國家安全: 確保國防物資等關鍵產品在國內生產。
保護代表性產業: 如瑞士保護其乳酪產業。
反制不公平貿易: 對付那些補貼本國產業、設置貿易壁壘的國家。
但他反對為了逆轉經濟發展趨勢而實施的「全面性關稅」,認為這會損害消費者利益與整體經濟效率。
三、 政府漠視的其他經濟現實
馬克斯進一步批評美國政府在兩大議題上完全無視基本的財政紀律:
1. 美國政府赤字:
美國政府長期支出大於收入,債務增長速度超過 GDP 增長,這在經濟繁榮時期尤其不負責任。
政客們只記得凱因斯理論中「用赤字刺激經濟」的部分,卻忘記了「經濟繁榮時應產生盈餘來償還債務」。
這種寅吃卯糧的行為,如同從20層樓跳下的人,飛過10樓時說「到目前為止還不錯」,但危機終將到來。
2. 社會安全福利(Social Security)的破產危機:
由於人口結構改變(退休人員增加、工作人員相對減少),社會安全福利信託基金預計在 2035 年耗盡。
屆時,若不採取行動,福利金將被迫削減(預計只能支付承諾金額的79%)。
解決方案(如提高稅率、延後退休年齡、縮減福利等)都存在,但因政治上不受歡迎,兩黨都選擇視而不見,將問題留給下一代。這是一個嚴重的**「世代不公」**問題。
最終結論
自由市場本身並不完美,但政府試圖大規模控制市場的結果往往更糟。
一個更好的方法是:讓市場自由運作,發揮其效率;而政府的角色應該是處理其產生的「副作用」。例如,為因全球化而失業的工人提供收入支持和再培訓的安全網,或確保企業和國家不從事不正當的競爭行為。
總而言之,經濟法則引導的結果雖非盡善盡美,卻是我們所能達到的最佳方案。